推荐答案
1.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
2.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3.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
4.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
5.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6.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其他回答
园林绿化中树种规划的特点和原则是什么1.因地制宜,因树制宜
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城市生态学原则,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根据树种特性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地进行规划。
2.选择乡土树种
本地树种最适宜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抗性强、耐旱、抗病虫害等特点,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也能体现地方风格。
3.要有利于观赏和人体健康
要选择那些树形美观、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上有特色和卫生的、抗性强的树种,以更好的美化市容,改善环境,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4.要有经济效益。
注意选择那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以便今后获得木材、果品、油料、香料、种苗等经济收益。
什么是绿色规划
(一)基本原则
1.整体性:校园绿化应纳入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大块绿化的设计,应考虑能给人以整体感。
2.艺术性:校园绿化主体要体现艺术性,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既要注重整体规划,又要注意局部景点的艺术魅力。
3.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在节省经费、净化环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
(二)基本设计
所考虑的因素包括:
1.校园主体绿化应该有本校特色。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又要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
2.绿化树种应丰富多彩,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知识。若条件许可,应种植不同叶型、树型、花型、果型和不同花期的树种,但应注意不宜种植多刺、有恶臭、易引起过敏的树种。
3.要注重树木的环保效应。树木、草地、花卉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降温、滞尘、减噪、杀菌、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4.绿地生态效益的大小是绿量决定的,而绿量大小则决定于园林植物叶面积大小。乔灌草合理配置的绿地生态绿量,远大于草坪和大色块面积的平面绿量。
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二氧功能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成片树阴下的气温比草坪温度低5℃左右。一块乔灌草科学配置、结构合理的绿地,空气湿度可增加54%。反观单位面积投入情况,乔木仅为草坪的1/10,而后者的养护费用远大于乔木。由此可见,校园应采用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结构。
5.绿化是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最直接的手段。绿化能给人带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室内也充满生命力。同时植物也是室外空间布局和空间限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必须重视室内植物的摆放。
下面谈谈乔木、灌木、观叶植物、草木花卉的不同作用及影响,以便采用最合理的校园绿化格局。
(1)乔木的应用
乔木有常绿性和落叶性,其主干单一而明显。常绿乔木树冠终年翠绿,是优良的造园树木。树形有高壮或低矮,并有开花美丽而以观花为主的树种。在景观设计上,必须综合树形的高矮、树冠的冠幅、质感粗细、开花季节、色彩变化等因素加以应用。落叶乔木夏季树冠绿叶蔽天,冬天落叶,春季萌发新叶或绽开美丽的花朵,其树形、枝干线条、质感、色彩等均能随季节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之后,枝干间隙能透射阳光,可营造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在景观设计作用上,比常绿乔木更加丰富。
推荐树种:垂柳、广玉兰、棕榈、雪松、白玉兰、樟树。
(2)灌木的应用
(观姿类)观姿类的灌木,通常以观赏其美丽的叶形、叶色、树姿为主,均为常绿性。质感细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大,较适合小庭院利用;反之,质感粗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小,较适合大面积宽阔的庭院利用。这种灌木可以通过修剪技术改变造型,增加景观效果。
推荐树种:海桐、红继木、珊瑚树、红叶李、红枫、红叶桃。
(观花类)灌木树形低矮,基部易分枝成多数枝干,树冠变化较大,有常绿或落叶的。观花类的灌木,其花朵鲜明艳丽,在色泽、质感和树形的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景观效果。但开花期受季节的影响变化很大,在景观设计时,必须依季节性的色彩、质感变化加以运用。
推荐树种:
春:杜鹃、山花、月季、梅花;
夏:紫荆、紫薇、栀子花、石榴;
秋:桂花、木芙蓉、木槿;
冬:山茶、杜鹃、腊梅。
(3)观叶植物的应用
观叶植物以观赏美丽的叶形、叶色为主,包括草本植物,属多年生植物。观叶植物依需光量不同可分为阳生植物、中生植物(阳阴性)和阴生植物,在造园应用上,必须选择有适当光照的地点栽植,使其生长繁茂,叶形美观。
推荐植物:甘蓝、吊兰。
(4)草本花卉的应用
草花有一二年生草花及宿根多年生草花。草花具有丰富的色彩,在造园应用上可产生很好的效果,其姹紫嫣红的视觉效果令人心旷神怡。草花以一二年生的观花类为主。在花期结束后,必须按季节不同更换其他种类;多年生草花叶需要良好的栽培管理,才能连续生长、开花。
推荐花卉:
春(3-5月):瓜叶菊、雏菊、仙客来、一品红、鸢尾;
夏(6-8月):一串红、鸡冠花、千日红、石竹、虞美人、凤仙花、金盏菊;
秋(9-11月):菊、三色堇;
冬(12-2月):牵牛花、水仙。
(5)其它推荐花卉:
荷花、睡花、竹、美人蕉、石蒜、紫藤、常青藤、爬山虎、葡萄、马尼拉草、三叶草等。
(三)具体规划
我们大致将校园区域分为五个部分:
1.中心区:以校园中的湖泊为中心,包括四周一片山丘的绿地及行政楼。
2.运动区:包括体育馆、篮球场、操场。
3.学习区:科技馆、教室。
4.生活区:包括宿舍、食堂。
5.环校绿化带。
各区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分区讨论。
(1)中心区:该区是校园绿化的主体部分,侧重休闲观赏性。要求树木造型美观,常绿,高矮结合:花卉品种多样,色泽艳丽,四季均有花开;草皮常青,生命力顽强(考虑到有同学会穿越草坪)。
山丘部分:以草坪(马尼拉草)为主,间或一些树型优美的灌乔木。如,鸡爪槭、合欢、棕榈、竹、含笑、紫荆、银杏、红叶李、红继木(适宜大片栽种)、白玉兰等。
环湖绿化:垂柳。
湖内:适当栽种睡莲、荷花等水生植物。
行政楼:四周围以常绿灌木,如珊瑚木、海桐、冬青等。
(2)运动区:此处尘土较大,要注意植物的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能力。净化能力较强的树种有:夹竹桃,对粉尘、烟雾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每平方米能吸附灰尘5克,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泡桐,叶大多毛,分泌黏液,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榆树:对空气中的尘埃有过滤作用。据测定,它的叶片滞尘量为每平方米12.27克,名列九种抗污能力较强植物之首,有“粉尘过滤器”之称。同时,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也有一定的抗性。
(3)学习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选择树种,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因为树冠有很强的消音作用。据生态专家测试,在路上栽种珊瑚树、杨树、桂花树等,可降低噪音5-7分贝。树木降低噪音的能力,树冠较小的乔木或灌木,远比树冠高大的大,所以珊瑚树(法国冬青)是理想的树种之一。此外,雪松、女贞、水杉、樟树、海桐等对降低噪音也有较好效果。
(4)生活区:生活区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建议种植灌木丛,并以观赏性灌木为主。如桂树、腊梅、茉莉等有香味植物。甬道两旁可种月季、玫瑰、美人蕉、菊花、紫荆等花卉。另外,还可以考虑种植紫藤、葡萄等攀延类植物。
(5)环校绿化带:应选择荫浓、生长迅速、易栽易活、耐修剪、抗烟尘、抗病虫害的树种。如,悬铃木、合欢、槐树、喜树、桧柏等。还可选择高大乔木做外围防风植物。
(6)其他建议:在学校大门口种植两棵高大的雪松,体现名校风格。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普遍的城市粗放型扩张。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逐渐凸显。绿色城市规划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态型城市。绿色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以自然为源、创新为魂、保护为本,不是简单的绿化能够代替的。
绿色城市规划的内容 编辑
1、绿化种树、种草是最直观的绿色规划,早已被人们认可并转化为城市规划的硬性指标,并且已经发展为多样化的城市园林,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魅力风景线。
1.1城市园林城市园林给了都市生活的人们贴近自然的机会,从最初以欣赏为主的公园到现在随处可见的市区绿色空间,它以不可或缺是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房前屋后的块状绿地,道路两侧的“绿色走廊”,以及小区中的点缀花园都是形成城市园林的一部分。城市园林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同时使生态环境实现了良性循环。城市森林公园属于新兴的城市绿化,是以森林景观、森林环境及其他相关方面作为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主要对象而设置的公园。公园内的森林以大面积的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保留自然景观特色外,再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整顿布置。把森林引入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都市人群缓解压力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我国第一座的森林公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称,是一座巨大的生物宝库和天然氧吧,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1.2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出现给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增加了接触自然和互动的机会,有利于维护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它是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满足城市人们各种需要的现代农业。在城市粗放型扩张的今天,18亿亩耕地的底线很难说还能保持多久,都市农业的出现似乎是一个转机。它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的同时,为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时有效的利用了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来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网络偷菜盛行的趋势推动下,都市农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度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节能技术,它们作为可再生的新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发电技术,实现了节能建筑的电力自给。号称中国太阳能第一楼建筑的北京北苑太阳能示范工程,其能源全部采用太阳能,已良好运转半年之久。
同时,绿色建筑还体现在建筑材料的节能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被开发应用,粘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墙体材料,玻璃钢、铝木复合、铝塑复合等节能门窗。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降低了能耗,而且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
此外,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的因素。席卷欧洲的“房屋呼吸系统”,在优化房屋空气质量的同时,将住宅的能耗进一步降低了。而且空气单户式空气置换系统的体积不大,噪音极低,每天24小时持续工作的运行费不超过人民币0.6元,成本极低,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绿色建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在中国兴起较晚,但是其顺应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日益体现出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